在304am永利集团,有一个名为“浮源”的科创团队。
取名“浮源”,因为他们一直热衷于深海固体浮力材料的研究,立志未来能为我国深海勘探,海底能源通讯、传输等问题作贡献。
浮源团队能够进入更多人的视线,是因为他们在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中凭借项目“南京浮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获创业计划大赛银奖,突破永利官网在此项赛事中的最好成绩。
翻开浮源科创团队的“光荣榜”,这个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9名学生和经济管理学院1名学生组成的团队三年来可谓硕果累累:团队年均申报省大创项目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校大创6项,近三年学生参与完成科研论文5篇,专利申请数十件,获得第十一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1项,2018年“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1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1项、江苏省一等奖1项,东风汽车杯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1项,中国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三等奖1项、“郑和杯”中德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2018江苏省大学生颗粒科技创新大赛特等奖,2018江苏省能源研究会双创竞赛一等奖……。
如此多的荣誉证明,当同龄人还在进行专业积淀时,这群95后本科生更倾心于让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相结合,在创新创业的旅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科创导师制 “浮源”成长的推动力
“南京浮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的主打产品是一种高强轻质深海浮力材料。对本科生来说,要设计这样的创新产品并且策划出可行的创业目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要归功于学院的科创导师制,还有我们的杭导师。”团队负责人邹一告诉我们。
“科创导师制”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提供给爱科研、想科研的学生的一条绿色通道。在这项人才培养计划的孵化下,本科生也有机会突破局限去创新创业。近年来,按照学院“搭建平台、典型引路、积极引导、重在普及”的工作思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很多优秀的青年教师奉献出业余时间,为缺乏科研经验的大学生排忧解难。浮源团队的指导老师杭祖圣就是其中一员。
杭祖圣老师不仅自身教学、科研能力出色,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具有丰富的经验,他指导的学生团队近年来在“挑战杯”省赛、国赛中屡次获奖。指导学生科创,杭老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首先不管是项目的培育还是学生的培养,“趁早”是关键。杭老师说,他坚持鼓励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参与科创活动,专业基础学习和科创能力培养同步推进,通过科创实践来带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风。第二个关键是完善学生团队结构,发挥好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协调平衡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比例,保证项目的连贯性和完成率。还有一点就是,要懂得“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强调学科交叉。杭祖圣老师始终坚持学生需要拥有自己的idea,这样他们才会有一个完整的逻辑认识,才会去深究实验结果产生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地修正实验过程来锻炼思维能力、提升科创水平。
谈到杭祖圣老师,一直在他指导下成长的邹一感触特别深。“杭老师除了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商业头脑之外,为人也很幽默,非常平易近人。无论在日常学习还是科学研究方面,他都是一位很好的引导者。”团队成员张金泉回忆道:“杭老师看起来不拘小节,其实在工作和生活中,他都非常细心,国赛的准备过程中,大到PPT、模板的框架结构,小到标题的字体颜色,他都耐心指导并提出建议。QQ聊天框的时间常常定格在某天的零点之后,又在新一天的早上早早显示;进入比赛的最后准备阶段时,大家都非常紧张,杭老师除了经常和我们一起加班指导修改项目书外,也关注着我们每个队员的心态变化,时常与我们进行沟通,帮助我们排忧解难。”
团队文化 让每名成员都“不可或缺”
“浮源”团队是典型的“黄金梯队”。团队“元老”级成员复材142班班长李志豪、复材141班班长罗凌鹏都曾作为答辩手在挑战杯赛场上一展风采,今年他们已如愿分别考上东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团队现任负责人邹一、后备负责人张金泉分别是高分子152班、复材162班班长。“学霸”、“专利达人”、“科创之星”、“王牌主持人”、“优秀学干”……团队成员人人都有绝活,都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屡获奖项。
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梯队管理和“传帮带”的团队文化,为每一位成员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提供了可能。2017年,“浮源”团队备战“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进入关键时期,当时,正在考研备考阶段的罗凌鹏和李志豪一有时间就来到实验室,毫无保留地与学弟学妹分享自己两年多参赛的经验,帮助团队备赛快速步入正轨。“一开始和新成员在工作配合上肯定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对项目不太了解,对技术细节也不太清楚。不过,他们都很努力,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认真研读资料,很快就进入了状态。”
在这样的团队文化熏陶下,每个人在团队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人。从团队组建到项目整合;从计划书撰写到答辩训练;从备赛到初赛再到冲击国赛,他们分工明确、各尽其责。成员们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他们都非常刻苦和努力,他们显著的共性是都很有激情、懂得合作。”对于团队成员的表现,指导老师杭祖圣相当满意。
经历过风雨 方能见彩虹
团队自2018年3月份开始投入挑战杯备赛,到11月初大赛闭幕,历时8个月,一起迈过的困难不可计数。最大的困难是处理考研与科创的平衡关系,3、4月份正好是2015级队员开始备战考研的时刻,而团队成员中有三分之二是2015级的。对于他们来说,一方面要顶住考研的压力,另一方面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备赛。白天准备参赛材料,晚上回宿舍之后复习考研到凌晨对于他们来说已成为日常。尤其是在比赛前的一周,每个人都拼尽全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计划书前前后后修改了二十几次,PPT和展板优化了一遍又一遍,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加分的亮点。虽然每一次他们都信心满满地把材料展示给指导老师,但难免会被质疑甚至批评。比如,他们的项目计划书中一开始市场数据不够完善,“市场调研数据是基础、是依据,缺乏市场调研,如何去打动投资人?”面对导师的批评,团员们没有退缩,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多方联系中小型企业开展产品落地试点工作,有些队员利用暑假跑到工厂做调研,踏实认真的分析市场情况,找准自己产品的优势,一步步地弥补浮源项目在计划书上的缺陷。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团队最终出色地完成了市场调研、商业计划书的撰写,PPT、视频、实物、海报、宣传册等展示材料的制作、模拟答辩以及国赛答辩。在提及比赛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时,邹一回忆说:“归根结底,只有两个字——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是啊,涓滴之水之所以可以击穿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锲而不舍的滴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浮源团队的成员们辛勤的努力和付出,终于采撷到了胜利之果。时至今日,再次回忆起这八个月的奋斗,他们觉得成绩已不重要,成长的经历和经验的积累才更加弥足珍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一路走来,我们见证着浮源科创团队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精神,也感受着他们“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执着求索的人生态度。
(文:陆敬文)